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企业必答题,这是当前的舆论导向,以此来说明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确实存在着各种管理灰度与运营瓶颈,于是,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也成为了企业不二的选择。
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企业都在做数字化,但真正理解数字化的没几个,真正以转型为目的做数字化的更是屈指可数,很多传统企业一开始就忽略了数字化的专业性及复杂性,导致数字化屡建屡败,然后又屡败屡建,但始终没有认清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对于数字化的认知始终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那么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什么?老杨认为要从技术与运营两个层面来深刻理解。
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数字化技术的本质:
数字化转型在大部分的领导与员工看来,都是属于技术层面的事情,所以导致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率居高不下,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谈到的第一个本质,融合,技术不能脱离业务与管理而单独存在,而业务需要融入技术,深入了解技术的本质来改进业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转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传统业务管理转型,不难看出业务与技术是必须需要融合的,只有充分融合才能实现“转型”。
而在技术实现上的第二个本质就是打通,系统与数据不能以孤岛的形式而存在,但当前大部分传统企业都是先以工具化的思维与路径来做数字化系统建设,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建立单个系统应用,但弊端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了大量的数据孤岛,后期又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资金投入去进行打通,因为只有这样数据“通”才能业务场景“不痛”。除了这种横向的数据打通,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打通就是纵向的管理运营的打通,例如打通部门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
在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CIO们经常感觉到的是一把手与领导层的不重视,让数字化难以纵向打通管理运营层,令数字化建设举步维艰,这就是老杨要谈的第三个本质:战略。简单的两个字,我们可以从企业战略与数字化战略两个层面来理解,如何在企业战略层面未将数字化转型工作纳入,那么数字化战略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大部分的传统企业数字化战略只能活在PPT里,而难以落地的原因,这就是最通俗的解释:战略层面不重视。所以接下来要谈的就是第四个本质问题:共识。正因为在企业战略层面的不重视,所以数字化建设即使在企业年度的工作会议中提出要重视,但现实就是共识难,技术与业务难共识,业务与业务由于隔着厚厚的部门墙,共识就更难,而数字化技术的本质之一就有打通,在这种缺乏共识的情况下,还谈什么打通,能让业务部门接受数字化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长期主义不仅适用于企业战略经营,同样适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在这里提到的第五个本质就是:长期主义。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业务在改变,那么技术也必须跟进,需不断升级、甚至进行定制开发,企业管理不灭,数字化建设永不停歇。但现实是大部分的企业领导总是以投入成本投入来衡量数字化价值,由于数字化价值显现慢、不直观,也造成了大部分企业领导难以看清数字化的本质,在短时间内认为数字化无用,无价值,停留于眼前状态与价值,而忽视改进与升级,造成业务需求层面与技术满足层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这些企业的数字化建设项目往往活不过三个月,数字化转型的热情,往往保持不了六个月。
所以基于企业战略的数字化转型需要长期主义,更需要以第六个本质:价值,为核心来开展。在大部分的传统企业看来价值总是用投入、产出来衡量,从传统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没毛病,但对于数字化转型建设而言,不适用。
众所众知,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与环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本身的投入,战略、管理与运营层面转型一个都不能少,而且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就数字化建设价值而言,单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指标来衡量是片面的,关键的指标点是一个“转”字,企业是否真正的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各种管理转型才是价值所在,而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降本增效这个价值点,属于显性价值,但价值占比对于整个数字化转型总价值而言不高。
以上融合、打通、战略、共识、长期主义、价值六点是数字化的本质,企业需要认清的是技术在整个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是万能的,但也是万万不可缺的,数字化技术是基础,一切转型工作围绕技术来开展,需要企业一把手、管理层达成转型战略共识、价值共识、长期建设共识。除了认清数字化的本质,企业最关键的还是要认清自身的本质。那么企业的本质有什么?我们下期再讲。